首頁呈現

【#室內設計與音響】第四輯 小宅音響魔術大空間 – 資深室內設計師 Peggy Lin| C399 + Diamond12.3

如何準備好新居落成前的種種細節?
這次邀請資深室內設計師 Peggy Lin,帶你了解17坪小坪數建案中
如何構思小宅音響創造魔術大空間
看完影片可以學到的音響知識:
●事前準備,讓客廳美觀又實用
●規劃音響系統的思維
●分享案例,留意裝潢的預留空間
●17坪空間尺寸分享

本次登場器材:
【NAD C399 數位綜合擴大機】
搭載類更高階的『Hypex nCore』後級模組,輸出功率增大至180W(8歐姆),音質與推力逼近Master系列
可選購MDC2 BluOS-D模組升級BluOS串流機能和Dirac Live空間校正
新增HDMI eARC輸入連接智慧電視,以C399優異的聲音效果來取代電視喇叭
榮獲三大獎項
avforums HIGHLY RECOMMENDED AWARD 2022
avforums EDITOR’S CHOICE 年度最佳一體機系統 2022
SoundStage! network PRODUCT OF THE YEAR 2022
【Wharfedale Diamond12.3 落地喇叭】
全新『Klarity』強化PP單體,帶來最乾淨、清晰的低頻
全球最成功的揚聲器設計師之一Karl-Heinz Fink共同合作開發
80餘年的經驗傳承,回歸原始初心之作
NAD C399 數位綜合擴大機 產品介紹頁: http://www.audio-supply.com/?p=11917
Wharfedale Diamond12.3 落地喇叭 產品介紹頁: https://www.audio-supply.com/diamond-12-3/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室內設計與音響】連 百萬Youtuber JOEMAN 都愛的 串流音響系統! 破億豪宅由鉅大恆

這次很榮幸跟百萬網紅 JOEMAN 合作《Joe是要看房》系列!
影片中有三套音響在 由鉅大恆 豪華展示!
~ 懇請大家來觀看這部影片 ~
影片提及的音響器材:
客廳 《NAD M33 BluOS 串流旗艦綜合擴大機》& 《Wharfedale Elysian4 落地式喇叭》
臥室1《NAD M10V2 BluOS 串流綜合擴大機》&《Wharfedale Elysian 1 書架型喇叭》
臥室2《QUAD Artera Solus Play CD串流綜合擴大機》&《QUAD Z2 書架型喇叭》
NAD M33 BluOS 串流旗艦綜合擴大機: http://www.audio-supply.com/m33/
Wharfedale Elysian4 落地式喇叭: http://www.audio-supply.com/elysian-4/
NAD M10V2 BluOS 串流綜合擴大機: https://www.audio-supply.com/m10v2/
Wharfedale Elysian 1 書架型喇叭: https://www.audio-supply.com/elysian-1/
QUAD Artera Solus Play CD串流綜合擴大機: http://www.audio-supply.com/artera-so…
QUAD Z2 […]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跟家電妹妹一起逛逛 #音響展 一聽就愛上!Feat. 迎家音響 Jessie

【#迎家好物推薦】#家電姐妹 #音響入門 #NADM10V2
害怕音響貴鬆鬆嗎 音響就是要百萬以上!?
沒關係! 家電姐妹 & 迎家音響 #帶你走進音響的世界
不只是豪宅專屬,每個人都可輕鬆入手一套好音響
看完這支影片,輕鬆獲得音響的入門知識
影片提及的音響Q&A:
●音響的種類及應用空間?
●音響與Soundbar的不同之處?
●什麼樣的人適合購買音響?
●我要怎麼知道音響的音質適不適合我自己?
●現場試聽,入門體驗
●美觀至上! 新成屋裝潢,記得與設計師溝通的訣竅?
更多家電好料 都在 家電姐妹
歡迎諮詢家電相關問題️
姐妹官方LINE帳號:lin.ee/XarteJg
LINE ID:@ctmt
歡迎追蹤我們的YouTube和IG
Instagram​➡️bit.ly/2I6vSlK
Youtube​➡️bit.ly/31CRlJs

影片提到的器材:
NAD M10 V2 BluOS 時尚串流綜擴
BluOS 無損串流更便利
具備 Dirac Live 空間校正,媲美賓利等級豪華體驗
升級 HDMI eARC 功能
火熱評鑑:
NAD M10 V2 評測: https://www.audio-supply.com/article/nad-m10v2/

NAD 熱門夯機M10串流綜擴第二代增強版
不只是增加遙控器,全面提升推力,加強對喇叭的親善度 
 

NAD於2019年發售的 『M10』串流綜擴,是NAD第一款直接內建BluOS串流系統的擴大機,小巧精緻的機身卻有100W的輸出、漂亮高畫質的7吋彩色觸控螢幕、搭載D類放大之王『Hypex […]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室內設計與音響】第三輯 俯瞰蘭陽平原! 溫泉度假音響宅 – 設計師 小周 | Artera Solus Play + S5

暢享度假宅! 設計師 小周 與我們分享
設計房屋與音響的巧思
以及初嚐音響的美好

本次登場器材:
【QUAD Artera Solus Play 無線串流綜擴】
同時滿足線上串流與傳統 CD 播放的萬能機種
DTS Play-Fi串流整合系統,享受音樂無限制
Current Dumping 平均功率輸出 75 瓦大電流設計
DAC核心採用了高階ES9018 Sabre32 ReferenceDAC晶片
【QUAD S5 落地喇叭】
12x45mm True Ribbon 平面絲帶單體,音質細膩柔順
Woven Kevlar 功夫龍單體,強韌耐用,能應付大動態
落地款背部 ABR 輔助低音振幅器,加強低頻量感
全系列大型電鍍 BI-WIRE 香蕉插端子座與分音片,高檔做工
QUAD Artera Solus Play 無線串流綜擴 產品介紹頁: https://www.audio-supply.com/artera-s…
QUAD S5 落地喇叭 產品介紹頁: https://www.audio-supply.com/s5/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室內設計與音響】第貳輯 輕奢宅音響組-室內設計師 Curtis余 NADM10V2 + WharfedaleElysian1

打造專屬輕奢宅!
這次我們邀請室內設計師 Curtis,帶你了解小坪數建案中
室內設計與音響有那些細節需要知道~
看完影片可以學到的音響知識:
●佈線規劃的詳細解說(內部結構)
●如何將線材整理乾淨
●裝飾牆材料選擇
●音響放置的平面結構建議
●施工前&後比較

本次登場器材:
NAD M10 V2 BluOS 時尚串流綜擴
BluOS 無損串流更便利
具備 Dirac Live 空間校正,媲美賓利等級豪華體驗
高效能『Class D』後級放大結合獨家客製化”Hypex nCore”模組
Wharfedale Elysian1 氣動式書架喇叭
旗艦喇叭縮小版,全新亮相!
承襲氣動式高音,呈現出清晰、甜美的高頻響應與開闊的音場效果
精緻典雅,宛如義大利精品
產品介紹頁:
NAD M10V2 官方產品介紹頁: https://www.audio-supply.com/m10v2/
Wharfedale Elysian1 產品介紹頁: https://www.audio-supply.com/elysian-1/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Audiolab 9000Q、9000P 高貴不貴,最容易入手的旗艦音響系統

說起英國音響品牌,Audiolab已經縱橫四十幾年的歷史,自創立以來都是以自家的8000系列擴大機、訊源產品聞名。直到 Audiolab正式收歸IAG集團所有之後,才推出了更高階的9000旗艦系列,無論是電路設計或音質表現都推向全新的高峰!在原廠的積極研發之下,9000現今的產品線也很完整,包括9000CDT CD轉盤、 9000A DAC綜擴,還有近年來因應市場趨勢所推出的9000N旗艦串流DAC。到此為止9000系列堪稱圓滿,如果你將三台機器組合在一起,構成全套西裝系統,只需搭配一對喇叭,就能播放CD、串流或是NAS存放的音樂檔案,享受Audiolab的旗艦級音質。

既然9000系列的功能完整,也能滿足大部分玩家的需求,那麼原廠下一步還可以怎麼精進呢?答案是朝著更極致的音質邁進!於是近期Audiolab推出了9000Q前級和9000P後級擴大機,透過擴大機的分體式設計,讓音響達到更細的分工,可以降低工作負擔以及電路中的雜訊干擾,藉此提升音質表現。只需在前端連接一台不含DAC的串流播放機或音樂伺服器,就能達到最佳的音質效果。

簡約素雅的外型設計
雖說是分體式的設計,但可不是把9000A綜擴直接拆成兩台機器這麼簡單。9000Q由擔任9000系列首席設計師的Jan Ertner操刀設計的,不像多數串流DAC只是支援「數位音控」的功能,將前級視為附屬功能,而是一款性能全面升級的前級擴大機。
外型上9000Q前級跟另一款9000N串流DAC的設計一脈相承,走的是簡約素雅的路線,精巧的矩形機箱以鋁合金搭建而成,除 了增加整體剛性,也能阻擋外界電磁雜訊的干擾。面板左側有一個彩色4.3吋IPS顯示幕,可以用來顯示專輯資訊以及VU式動態錶頭,為現代的外型增添不少復古的情懷,也是Audiolab音響最醒目的標誌。接著面板上還有兩個旋鈕,小的用來切換訊源,能搭配螢幕操作各種功能,大的則是音量旋鈕,使用起來非常直覺。最後面板上還有一個6.3mm的耳機輸出,加上9000Q具備USB DAC支援性,意味著桌上型的玩家也可以搭配PC或音樂伺服器,把它當作耳擴使用。

端子支援性應有盡有
作為一台標準的前級,9000Q背板上支援多組類比輸入,包括1組XLR平衡、3組RCA單端,當你有更好的訊源或解碼產品時,可以把本機當作純前級使用。另外也有1組Phono輸入,代表它也具備MM唱放功能,直接連接黑膠唱盤就能播放。類比輸出則支援1組XLR平衡、2組RCA單端,讓你連接後級使用。另外它還有一組輸出恆定的RCA端 子,連接這裡等同於音量bypass功能,將本機作為純串流DAC使用,若你有更好的前級就能加以利用。數位輸入的部分,它有一組USB Type-B端子,讓你在前端連接PC、NAS或音樂伺服器使用。也具備一組USB-A端子,代表它也可以連接隨身硬碟,在沒有網路的時候也能播放你收藏的音樂檔案。

如果你是家庭劇院的用家,9000Q也有「AV Direct」的功能,可以讓9000Q融入多聲道劇院系統。如果不想接有線,本機也具備5.1版本藍牙功能,並且支援aptX HD、LDAC等高音質傳輸,可以直接播放手機中的音樂。最後本機也通過Roon Tested認證。

搭載旗艦解碼晶片
硬體的部分,9000Q用料也很講究,解碼核心採用ES9038PRO DAC晶片,這是一顆32bit / 8聲道旗艦級Sabre DAC,也是ESS現階段產品線中最高階的製品,透過將8聲道晶片用於兩聲道使用,可以大幅提升訊噪比表現。搭配Audiolab自家開發的HyperStream II架構,以及時基誤差消除技術(Time Domain Jitter Eliminator),能有效提高動態範圍並降低失真,充分發揮高解析串流音樂的優勢。PCM最高可支援到768kHz,DSD也支援至DSD512的取樣率,也具備MQA三層解碼功能,內建5種DAC濾波,值得用家多加嘗試做為調聲之用。再者9000Q還能針對低頻與高頻可進行EQ控制,每2dB為單位,最多具備±6dB的調整範圍。

內建DC Block電源濾波技術
再看到9000Q的電源設計也是亮點,電源搭載一顆40VA環形變 壓器,能看到變壓器外部還有一個金屬外罩,可以減少雜訊和振動干擾內部電路。且原廠這次還直接將前陣子火紅的Audiolab DC Block主電源優化濾波技術融入電源設計之中,能有效去除主電源中的射頻干擾(RFI)和電磁干擾(EMI),確保純淨度的同時,也採用分離式穩壓架構,能對左右聲道的數位類比轉換過程進行階段性的獨立供電,增加左右聲道的分離度。如果你使用XLR連接後級,本機還支援「XLR Direct」模式,開啟後可以讓 訊號選擇最短、且完全平衡的傳輸路徑,將干擾降至最低。
 
雙單聲道獨立供電設計
再看到9000P立體聲後級擴大機,它與9000Q採相同的鋁合金機箱,方便用家對疊在一起使用。不同的是9000P的功能很單純,所以視覺上也更簡潔素雅,面板只有一只電源開關,沒有音控功能(音量衰減),這樣一來可以避免音樂訊號經過兩個音量控制以降低失真產生,也讓它只專精在擴大機的工作上,設計完全遵循音響分工的發燒思維。而且別看9000P外型簡單,其內部電路可是做得相當紮實。

打開機箱同樣會看到原廠獨家訂製的320VA環形變壓器,它具備高效率、低噪音的特性,同時搭配4顆15,000uF濾波電容製成線性電源,總容值來到60,000uF!每聲道具備高達15A的電流輸出能力,足以為音樂動態提供強而有力的後盾。除了供電充沛,9000P也很重視供電效率,每個聲道均配備獨立供電模組,且搭載CFB輔助反饋(Complementary Feedback)放大設計,它能在電晶體在閒置的狀態下不通電,藉此讓晶體維持低溫的狀態,確保了功放電路更線性的工作效能。

而後級最精華的放電路,9000P搭載雙單聲道(dual-mono)的AB類擴大機,能大幅提高訊噪比,增加左右聲道的分離度,聽感上可以強化音樂細節解析度和寬廣,並呈現出立體的音場效果。在8歐姆的負載下,每聲道具備100W的輸出功率(4歐姆,160W)。如果你對推力有更多要求,還能設定為橋接模式,此時單聲道功率部分則來到300W(8歐姆),想驅動更大型的喇叭也沒問題。

細緻、通透,略帶女性化的氣質
本次聆聽我選在本社約7坪大的試聽室中,首先讓9000P驅動社內的Focal Utopia Diablo旗艦書架喇叭,前級9000Q則用USB連接I-O Data Soundgenic音樂伺服器做為訊源。Diablo喇叭的音質細膩靈動,當然對前端器材的聲音調性也能敏銳的表現出來。Audiolab向來著重於音樂性的表現,尤其高階產品更多了細緻通透的音質優勢,想來跟Focal喇叭的聲音風格會非常合拍。

聽了一陣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套Audiolab 9000系列前、後級的音質柔順細緻,解析度很高,音場定位也很精準,當我播放Krystian Zimerman領奏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四重奏」,能感受到鋼琴與弦樂器一字排開,像是被牢牢定在位置上,樂器之間彷彿拉開了距離,音樂背景好似將空間抽真空一樣寧靜,讓弦樂從漆黑中浮現,線條感纖細、緊密、空氣感十足,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粗糙的感覺。其中小提琴的質感尤其迷人,擦弦時能聽見清晰的纖毛感,高把位的演奏帶著圓潤細膩的甜味,鋼琴更顯得晶瑩剔透,每一下落鍵都能聽見輕柔的彈性,就連微弱的觸鍵動態都一清二楚,播放此類小編制的室內樂展現出一種「女性化」的高雅氣質。

細節量爆棚
接著我播放Bill Evans「Empathy」鋼琴三重奏專輯,我發現這套Audiolab 9000系統,即便詮釋這種老舊的類比錄音時,音 質聽依然聽起來很精緻,在第二軌的「Danny Boy」中,彷彿將鋼琴粗獷的感覺一掃而空,Bill Evans的演奏如行雲流水一般流暢,顆粒感也顯得圓潤通透。同時在爵士鼓的伴奏中,能感受到這套系統爆棚的細節重播,銅鈸的嘶嘶聲響極為細膩,每一下敲擊都能感受到連綿不絕的金屬共鳴,在空氣中緩緩消散,鼓刷的摩擦節奏,也能聽見鼓皮的粗糙質感,由豐富的泛音細節堆疊出真實無比的畫面感。

又如播放爵士鋼琴家Marcus Bartelt「Still Here」專輯,此專輯的樂器形體錄得龐大又貼近,在Audiolab 9000系統的詮釋下,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聲音密度,在「Fragment III」一曲中,薩克斯風很飽滿,實體感很強烈,即便在龐大的輪廓中,細節依然將空間填得滿滿的,感受紮實綿密的吹奏力道。比起Bill Evans的委婉動人,此時鋼琴顯得陽剛霸氣,落鍵充滿重量,不僅下潛效果優秀,弦振細節深沉又清晰,低頻快速俐落,毫不拖泥帶水。

兩台後級音質更醇厚
為了徹底發揮9000系列的實力,代理商這次也一口氣送來兩台9000P後級,讓我橋接為單聲道後級使用。此時能感受到聲音紮實度立馬往上跳了一級!音質顯得更加沉穩,相較原本只接一台後級的配置,前者像是細緻淡雅的清酒,後者則像是綿密醇厚的威士忌,音樂形體感更豐潤飽滿,聽起來也更接近類比的質感。播放爵士女伶Diana Krall「Live in Paris」現場專輯中的「Devil May Care」一曲,此時鋼琴的顆粒感變得更柔軟、更有彈性,原本高音鍵此時不再顯得細小單薄,演奏間能聽見更濃厚的木頭味,當遇到低音鍵重擊時,也能感受到琴台共鳴豐厚的能量包圍感,將鋼琴的音質音色展現淋漓。
連接兩台後級最大的改變當屬中頻的厚度增加,此時Diana Krall的充滿磁性的人聲,彷彿多了一絲成熟的風韻,唇齒嘴型變得更具肉感、也更親暱一些。厲害的是雖說人聲、樂器變得更加飽滿,卻不會因此聽起來擁擠,反而能聽見更立體的音樂層次感,將爵士三重奏的編制徹底拉開,使舞台的定位感更為寫實。

低頻拳拳到肉,動態大增!
最後我搭配Focal Sopra N2落地喇叭開聲,再次展現兩台後級的優勢,驅動大型喇叭顯得一派輕鬆,播放拉脫維亞小提琴家Baiba Skride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一 號小提琴協奏曲」,能聽出這套系統優秀空間感,在喇叭後方營造出一個深邃的音場,管絃樂的低鳴深沉又清晰,主奏小提琴聽起來更飽滿、更有水分,帶著溫暖的木頭共鳴,高音的演奏聽起來也更為柔和。當遇到大動態的管弦樂齊奏,雙後級也展現出更強悍的動態效果,不僅能感受到雄壯威武的音效包圍感,且能量收放自如,彷彿擴大機有源源不絕的推力,卻又控制得精確無比。

最後當我播放前衛金屬樂團Animals As […]

By |八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NAD M10V3 經典名機的第三代增強版 帶來更強悍的功能與聲音效果

英國名廠NAD所推出的M10,絕對可說是該廠近年來最重要的產品之一,用「一戰成名」、「推出即經典」來形容都不為過。
M10在2019年時推出,高度大約10公分,寬度深度也不過20多公分,卻滿載了當時市場各種第一等的技術。首先,為了滿足當時正在起飛的串流需求,它是NAD第一款直接內含BluOS串流功能的綜合擴大機(在此之前的機種都是要透過模組才能擴充串流功能)。再來,M10的內部搭載當時有D類功放之王美稱的「Hypex nCore」功放模組,小小機身卻能輸出上百瓦的強勁功率。

還有,M10竟然支援了Dirac Live空間校正功能,能降低空間環境的影響,提高聲音的平衡性和準確度,這項技術就算放到今日,也只有很少數的兩聲道器材有支援。而M10的輸出入介面也很完備,例如直接提供了HDMI ARC功能,能連接電視播放音效。另外,其正面配置了尺寸達到7吋的彩色觸控螢幕,更是讓人使用起來愛不釋手。
優秀的設計,讓M10推出不久後就獲得了EISA「年度最佳智慧型擴大機」的獎項,並在市場上創造亮眼銷售成績。也因為如此,後續可以看到市場上出現一些類似或仿效的產品,所以M10足稱一代經典。
而NAD看到消費者這麼喜愛這部器材,也決定持續優化和開發,在2021年時推出了第二代的M10V2,2024年再推出第三代的M10V3,而這款器材終於在近日引進台灣了,讓我們有機會能進行完整評測。

第三代的升級重點
那麼第三代有哪些升級呢?首先,一台串流機裡面最重要的DAC晶片升級了,M10V3採用的是ESS Technology開發的ES9039 DAC晶片,而前代V2採用是ES9028。這兩款晶片都是採用ESS開發的HyperStream的技術,能動態重新分配數位訊號的量化噪訊(quantization noise),將其推向人耳不敏感的頻段,創造更低的總諧波失真加噪訊(THD+N)和更高的動態範圍(DNR)。而前代ES9028採用的是HyperStream II技術,而此代的ES9039採用的是更先進的HyperStream IV技術,在音訊處理能力、動態範圍、失真控制、和噪訊抑制上皆有顯著提升,能帶來更好的聲音。
再來,M10V3新增了Phono輸入,支援MM唱頭黑膠唱盤,並標榜採用精準的RIAA等化電路,能確保低失真和準確的頻率還原,提供溫暖、細膩的黑膠音效。也就是說,M10V3不再只能聽數位音樂,也能呈現黑膠唱片的類比風味。
M10從第一代開始,就因為支援Dirac Live空間聲學校正技術而聞名,而M10V3則是首度加入了它的延伸擴展功能DLBC,這是M10V3進化的第三大重點。今日DLBC在兩聲道音響器材上仍然是相當罕見且先進的功能,能全自動搞定2.2型態的音響系統,值得特別花篇幅說明一下。

能讓你全自動搞定2.2系統的DLBC功能
這幾年,為兩聲道系統加超低音成為一種趨勢,就連台灣音響展上也常見到這類的展示,而且有些音響玩家用起超低音來比劇院玩家還要講究,有些人是直上雙超低音,或是建置兩只超低音柱。
不過超低音用得越多,需要設定與思考的地方也越多,除了基本的音壓、距離、分頻點等參數之外,其實還有更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超低音喇叭一定會受空間環境影響,於極低頻段產生峰值與陷落,除非你有測試工具,能在空間裡一個一個慢慢找位置,否則這種影響幾乎不可能排除,如果你把超低音擺在了響應不佳的位置,堆疊只會讓不良的低頻響更加扭曲而已。

而DLBC全名為Dirac Live Bass Control,它是Dirac Live專門針對極低頻和超低音所開發的自動校正功能,而且DLBC能整合「多」超低音,讓多超低音共同協調運作,與主喇叭平順銜接,並將極低頻段的峰值或凹陷進行平坦化的處理,這就代表超低音的擺位可以更自由,容錯率更高。音響迷如果想自己把多顆超低音調好,不僅必須具備足夠的經驗與知識,而且很可能需要借助儀器輔助,而且肯定要花很多時間,而DLBC就能簡化測試的步驟與時間,更輕鬆的達成2.2系統,而M10V3是極少數率先支援此一功能的兩聲道音響器材。
不過,DLBC這個功能畢竟是比較進階的功能,所以產品並不直接內含,而是讓有需要的人加價購買、才能開通。而且DLBC是「Dirac Live全頻版」之後的進階功能,也就是說,你必須先買「Dirac Live全頻版」(99美金),之後才能再買DLBC功能(價格未知,但可能要一兩百美金)。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貴呢?其實未必,如果你入門玩家,買M10V3只是看上它的超值或是小體積設計,當然會覺得貴,但如果你是想建立五十萬元以上、甚至上百萬元的2.2聲道系統,希望系統中能有一台夠水準的串流訊源,而且希望這套2.2系統能不受空間影響,發揮出更平衡、更正確的聲音,那麼DLBC就能發揮很大的效果,它能在「自動做多超低音校正」、「排除空間環境影響」之後,讓你的高階2.2系統有更為全面的發揮,如此來運用,就絕對是物超所值。
可惜的是,在筆者評測的當下,M10V3的DLBC功能尚未開放(未來預計透過韌體升級開通),所以無法進行實測,也不知道加購DLBC實際要多少錢,未來如果我們有機會進行評測,會再針對這部分報導。
而在加入了DLBC功能之後,M10V3還有一個進步,就是產品內含的遙控器改為新的BC1遙控器(前代為RC1),這個BC1遙控器採用金屬拉絲面板,尺寸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上面多了一個EQ按鍵,它能讓你即時切換Dirac Live的開關,就可以讓你即時比較Dirac Live開啟前後的效果差異,保證讓你玩得有感覺。

非常優秀的細節挖掘能力
本期新視聽雜誌做了書架式喇叭的特企,我就用M10V3來做參考器材,發現它的實力真的不凡,隨著喇叭等級越好M10V3就能展現越好的效果,而且每當聽到效果不理想狀況時,交叉比對,往往發現是喇叭的問題,而不是M10V3的問題。 聽到最後,乾脆直接使用本刊的參考喇叭S-1ex,它是一款中大型的落地式,然而我只要是在「正常居家聆聽音量」的狀態下,M10V3驅動起來可說是一派輕鬆,而且展現出來的聲音還相當不錯,所以絕對不要小看它的推力。
M10V3的聲音是屬於中性走向,而且是很有鑑別力的類型,可說它具備了錄音室器材般的細節挖掘能力,但是聲音並不會很乾,尤其越往中低頻走聲音越有略為豐潤與和富彈性的感覺,但仍然維持中性基調,不覺得有加料或染色。
再來,M10V3對喇叭的控制力非常好,這種控制力是全頻段的,讓我能在全頻段都聽到微小的細節變化,例如小提琴聽起來有纖細感,響板聽起來有清脆感,大提琴的拉弦磨擦感十足,還能伴隨濃厚的琴腔共鳴,處處都有可聽之處。
雖然說M10V3是以中性為基礎,但是並不會太死板或硬調,部分小提琴演奏甚至能聽到甜味,而且我還發現它播放鋼琴很棒,能呈現一種溫潤柔和的質地,好像特別能表現出擊槌包裹羊毛氈的那種觸感,讓鋼琴的聲音有一種硬中帶軟的感覺。例如播放俄國鋼琴名家Daniil Trifonov在「Bach: The Art of Life」專輯中的演奏就是如此,琴音溫潤柔美,而不是冷冰冰的單音,有生命力,而且鋼琴的餘音非常的清晰,再加上良好的空間感,真的是美極了。
還能讓音像變得更平衡、音場變得更清晰
以上只是初步試聽,就已經很不錯,而M10V3還有超低音輸出與Dirac Live等特色功能,當然不能錯過,所以我接上超低音,而且故意將超低音擺在「不是那麼理想」的位置上,考考它的校正效果。整個測試流程完成之後,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EQ鍵,能直接在Dirac Live開啟和關閉之間切換,就能即時比較。

雖然說M10V3支援的Dirac Live只能校正500Hz以下,但是對聲音效果的改變是很大的。老玩家就知道,低頻調好了,能讓全頻段的聲音都有所改變,此時就是最好例證。前面說過,初聽時已經能感受M10V3的聲音很中性,有強悍的細節挖掘能力,音質也很不錯,然而開啟Dirac Live之後又是另外一番風景,會讓人覺得整個聲音的相位變得更準了,有一種「重新校正」、「重新對準」的感覺。
例如Patricia Barber在「Companion」專輯中的Touch of Trash一曲,一開始有大量打擊樂,而且分布在很多地方,開啟 Dirac Live之後會發現所有樂器有一種位置重新對準的感覺,原本比較突出的往後縮,原本細不可聞(隱沒在背景裡)變得浮凸,而且所有樂器的配置更協調,就連原本比較凸出的人聲也後移成比較恰當的位置,結果在眼前展現出的是一個更自然的舞台,你會發現原來這才是更合理的配置,因為此時的音場表現更完整開闊,更有現場感。

在加了超低音之後,Dirac Live也能自動執行低頻管理的工作,也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之一,結果開啟Dirac Live之後,超低音與主喇叭之間的銜接非常良好,極低頻很自然的往下延伸,完全不會有銜接不良的情形,也不會「聽到超低音的存在」(這是兩聲道玩家很在意的)。同時,也因為極低頻的峰值受到了修正,會覺得中高頻的細節能更輕鬆的展現出來,整個音樂的豐富性是向上提升的。
不過我也必須說,如果你以前從來沒有用過這類自動校正功能,或是習慣聽比較多的低音,在開啟Dirac Live之後你可能會覺得低頻變少了,這是正常的,而Dirac Live的調正方向是比較正確的。例如角田健一大樂隊所演奏的名曲Take Five,在沒有開啟前,會感受低頻飽滿突出,很有能量感。而在開啟Dirac Live之後,低頻的能量稍減,而且腳踩大鼓的低音位置稍為後縮,雖然少了一點能量的衝擊力,但你會發現此時音樂裡面的「主」和「從」有了更正確的配置,薩克斯風此時才是主角、腳踩大鼓才是配色,對比之下,原本低頻突出的狀態其實喧賓奪主的,而聽久了你還會發現,這樣正確配置讓音樂更為自然、更有活生感。

只是改變了500Hz以下的頻率響應,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變化?其實Dirac Live做的事情很複雜,它先進行了多達7個點的測試,然後生成適當數位濾波模式,對頻率響應曲線進行多段等化,於此同時,其實它還做了脈衝響應(Impulse Response)的校正,在這樣的過程中,也達到了優化聲音相位(Phase)的效果,讓各頻段的聲音抵達耳朵的時間更為一致,就能創造出更準確的音效,才會有一種音像被整理過、更對齊的感覺。
另外,在開啟Dirac Live之後會對音質有一點影響,這是很多資深音響迷都發現的事情,不過實際聆聽起來差異只有一點點而已,而Dirac Live能提升整個音樂的平衡性,讓音場更立體,讓演奏更活生,這一點點音質減損是可以忽略的。尤其如果你的聆聽空間不是專門視聽室(例如客廳),喇叭沒辦法完善擺位(例如必須靠牆),或對超低音的擺位與調整不熟悉,那麼Dirac Live就可以一併解決上述大部分問題,使用價值是極高的。
今日仍然難逢敵手
雖然M10V3是從2019年的初代機種進化而來,整體結構和當年仍然接近,但今日評測仍然會覺得它是一款非常優秀的器材,只有小小的體積,卻能展現不凡的推力,甚至在搭配中大型喇叭時,還能展現出高音質與氣勢,加上經過歷代的優化,現在的M10V3擁有說不完的功能,無論是用來聽網路串流、播放高解析檔案、展現電視音效、賞玩黑膠唱片⋯它統統都行。而且M10V3還有Dirac Live,資深玩家甚至未來還能追求DLBC功能,輕鬆搞定2.2系統,性能這麼強大的器材在今日市場上仍然難逢敵手,我們持續給予最推薦的肯定。

重要特點
● 小巧機身、擺放不佔空間
● 最新一代BluOS串流播放介面
● 採取Hypex nCore D類放大技術
● 新升級DAC晶片,音質更佳 […]

By |五月 14th, 2025|迴響已關閉

天韻音響 試聽 NAD M66 / M23 前後級擴大機 以技術為本位的未來音響

NAD向來以高性價比著稱,多年來一直以扎實的用料、先進的設計、優質的聲音,搭配可親的價格,滿足著全球消費者的聆聽需求。事實上NAD除了我們熟知中階和入門價位機種之外,還有一個Masters系列,走的是高階路線,不僅電路設計基於Hi-End 思維,外觀質感也更為精緻。Masters系列同樣提供了多種機型的選擇,包括串流綜合擴大機、前級、後級、多聲道解碼前級、多聲道後級…等,這次我去台中天韻音響試聽便是NAD Masters系列的旗艦機,分別是M66立體聲前級和M23立體聲後級,搭配B&W 803 D4喇叭,形成一套功能極為強大,使用上非常便利,性能既強悍,聲音又細膩鮮活,且配置精簡的Hi-End系統,可說是不虛此行。

Dirac Live 直接給到 Bass Control
M66雖說是立體聲前級,但若要精確地講,它其實是一台具有串流播放、DAC、HDMI eARC、類比輸入、MM/MC唱放,及耳擴功能的全功能2.4聲道前級。什麼,2.4 聲道?意思是說M66除了兩聲道外,還可以同時外接4部超低音嗎?沒錯!正是4部!拜Dirac Live之功,M66是全球首台可同時對應4部主動式超低音喇叭,而且可以個別進行管理的兩聲道前級,非常厲害!
或許你會問,兩聲道音樂講求流暢、和諧與自然,低頻的延伸比量更重要,接那麼多部超低音是要得到多猛的低頻?事實上,M66最多可外接4部超低音,而且RCA和XLR輸出各有4個,是要留給使用者更大、更完整的連接和調整彈性,讓使用者在不同大小的空間,或是聲學條件很不好的空間,能藉由超低音的協助,得到更理想的低頻,從而提升整體的聆聽體驗。M66並不是要你「土法煉鋼」手調,而是把最理想的工具一併給你 — Dirac Live空間自動校正功能。
M66本身就標配了全頻版Dirac Live Room Correction(價值 349 美元)與Dirac Live Bass Control(價值499美元),要知道市場上蠻多能支援Dirac Live的環繞擴大機都未必給到全頻版Dirac Live Room Correction,但M66慷慨的直接給到Dirac Live Bass Control,讓使用者可以針對4部超低音個別進行精細調整,藉此得到平順的響應,而不是突兀的爆棚低頻。不僅如此,M66 未來還有可能率先支援先進的Dirac Live ART(Active Room Treatment)主動式空間處理功能,讓部分超低音發出反相聲波取抵消空間中不必要的低頻駐波或殘響,進而聽到更乾淨,更有層次的低頻。如果屆時真能支援Dirac Live ART,那麼M66最多可連接4部超低音的這個亮點會顯得更有意義。

DDH 動態數位餘量
M66在數位方面的強大功能除了Dirac Live外,還有一個功能叫做 DDH, 對日常聆聽也頗有幫助。DDH是Dynamic Digital Headroom的縮寫,意思是動態數位餘量,它的功能是給予數位餘量,以避免數位訊號在還原成類比訊號時,因插值取樣尖峰(inter-sample peaks)所造成的切削失真。
現今的錄音為了讓音樂聽起來更討喜,錄音的電平越調越大,許多音樂作品的音量峰值都逼近0dB,也就是最大音量,但當0dB峰值音量的數位訊號還原成類比訊號時,會超過0dB,而造成切削失真,在聽感上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除此之外,某些樂器的瞬間音量極高,例如打擊樂,也可能會出現inter sample peaks。解決方式是給予數位餘量(digital headroom),也就是直接把原本數位訊號的音量降低幾個 dB,這樣一來還原後就不致超過0dB了。M66的DDH功能是可以選擇開啟或關閉的,只要透過BluOS app即可遙控設定。

數位和類比訊號路徑分離
前面所說的Dirac Live和DDH都是M66在數位領域的功能,即便你聽的是類比音訊,M66也會透過內部的ADC將其轉成數位訊號,以利進行數位處理的程序,但如果你想聽的是原汁原味的類比訊號,不希望有任何數位處理介入,M66辦得到嗎?答案是可以的。M66特別設置了一個 Analog Direct功能,即類比直通,可讓類比訊號繞過所有數位處理。事實上,M66內部數位部分和類比部分的訊號路徑是分開的,類比訊號有自己的路,而且兩者的電源供應各自獨立,如此一來當類比直通模式啟用時,類比訊號就不會受到數位電路的干擾。
M66不僅兼具RCA和XLR類比輸入,還提供高品質的MM和MC唱頭放大,MM MC各自具備RCA輸入,可同時連接兩台唱盤,RIAA電路在內部還用金屬遮罩予以屏蔽,相當講究。在重要的音量控制部分,M66 採用精密電阻構成的階梯形控制電路,不僅左右聲道誤差極低,而且具有比傳統音量控制更好的動態範圍。基本上M66是一台具備串流功能的數位前級,也可以當成純類比前級使用,等於是一機有兩種訴求,可滿足多樣的需要。

保留未來升級空間
M66還提供了豐富的DAC功能,它具備光纖、同軸和AES/EBU輸入,便於連接各類型數位訊源,另外還有USB […]

By |四月 28th, 2025|迴響已關閉

Quad 33/303 前後級 目前最超值的前後級Mono組合

文‧郭漢丞 圖‧蔡維峻
拿到 Quad 33 前級/303 後級,Vintage 的復古外觀,彷彿呼應著暢銷書「老派工作是潮的: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職人手作」,作者 Richard E. Ocejo 寫出許多老派工作,卻在年輕人手上變出新創意,33/330 前後級以經典外觀,注入現代設計,展現了老派復古新潮。

1967 年登場的經典前後級
1941 年,Peter Walker 落腳劍橋的杭廷頓(Huntington, Cambridgeshire),到了 1948 年推出 QA12 與 QA12P 擴大機,絕佳的音質表現很快受到矚目,連BBC 都納入使用,1951 年,Quad 品牌正式登場,主打真空管擴大機,隨後在 1956 年推出的 Quad ESL,以獨特的點音源靜電喇叭,創造一代經典傳奇。
至於復刻版的 33/303 前後級,則是Quad 在 1967 年推出,也是 Quad 史上首度推出電晶體擴大機,在此之前都是真空管機,創新地採用 Triple Output Stage 三重輸出放大級,解決早期電晶體容易產生過熱的不穩定工作狀態,而且 33/303 前後級的工業設計,當年可說相當前衛,因此獲得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 Council Award)大獎。

停產四十年依然有人在找二手
Quad 擴大機在當年出名的原因,也與自家 ESL 63 靜電喇叭有關,因為靜電喇叭的工作原理,與傳統動圈式喇叭不同,阻抗變化大,可說是出名的難推,所以 Quad 要推出能夠把靜電喇叭推得好的擴大機,33/303 前後級也跟著一起出名起來。
而且,即便 33/303 前後級已經停產超過四十年,二手市場上還是熱門搜尋標的,國外拍賣網站開出來的價格,幾乎與當年的賣價相同,這些老 Quad 經過數十年光陰,可能買回來還需要一番整修,譬如把濾波電容換新,但是依然有許多古董音響迷,想玩這些經典器材。
資深音響工程師專案研發
為了「復刻」33/303 […]

By |四月 4th, 2025|迴響已關閉

NAD C700V2 機能、性能與聲音魅力度都是所屬價位帶的模範

不會吧?我認為性價比相當高、功能齊備、表現全面的NAD C700才推出兩年就改款?如果只是為改而改、甚至為漲價而改款我很難認同,但是如果是「加量不加價、升級不漲價」,那就來吧!這回NAD新推出C700的後繼機種C700 V2就是這麼佛心,沒在玩那種換殼、幾乎換湯不換藥的小把戲改款,而是在原本已經相當豐富的功能之外、添加實用性高重大的新功能,另外還在電路升級、提高音質。

有HDMI eARC與2.1聲道低頻管理
C700 V2是一部2.1聲道串流擴大機,跟一般綜合擴大機相比,本機的特色之一是有「.1」可以加接主動式超低音喇叭,且「包含低頻管理」以數位音訊處理電路做二聲道喇叭的高通濾波與超低音喇叭的低通濾波,讓二聲道喇叭與超低音喇叭能完全避免工作頻段重疊,要調整到「銜接得天衣無縫」並不困難。

本機的另一項特點則是配備HDMI eARC端子,能夠對應電視輸出的數位音訊,且能透過HDMI的CEC機制讓電視連動控制 C700 V2 的音量調整與開關機(只要用電視遙控器控制即可),因此只要使本機作為音響系統的核心,它就能如同Soundbar讓2.1聲道音響系統在日常收看電影、音樂影片的時候取代電視內建喇叭發聲,與Soundbar相比,正規的音響系統當然會有更好的音質、能量與音場寬度,只差沒有後方與上方音場而已。因此若受限於空間,多聲道系統裝不下去、Soundbar的音質又接受不了,可以認真考慮以C700 V2構成系統取代Soundbar的用途。
可付費升級添加先進的Dirac Live空間校正
先前我把C700初代機視為「平價版M10」不只是因為兩者的聲音風格相近、且機體大小、外觀設計到內部電路佈局的方式都十分相似,C700 V2的外表保留相同的特徵,機內也同樣採取「二層樓」的架構:其中「樓上」就是串流前級電路、下方則是NAD自己研發製作的電源與荷蘭Hypex UcD D類功放模組的「NAD訂製版」。
這次C700進化到V2主要的改變主要是在前級:其一是在數位音訊處理電路添加了Dirac Live空間響應校正的支援,這項功能就是因為當年M10(初代)開始搭載應用在二聲道音樂用途才會受到眾多玩家高度重視,它最大的作用是能夠校正因為空間與喇叭擺位不當造成在特定頻率產生的低頻轟鳴與凹陷,且能解決因為喇叭擺位不當、空間左右壁面不對稱造成音像定位偏右偏左與結像鬆散的問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NAD第一回把Dirac Live下放到這麼便宜的機種上,但我還是要說清楚,C700 V2是Dirac Live「Ready」,需額外購買授權(在Dirac官方網站)與校正麥克風才能使用這項功能。

DAC晶片大升級、比照M10 V2辦理
第二項改變則與聲音表現有關,原本C700在數類轉換電路使用的主要DAC晶片是ES9010K2M(動態範圍116dB、總諧波失真-106dB),C700 V2則升級為ES9028Q2M(動態範圍129dB、 總諧波失真-120dB),比較數據就知道DAC的性能等級差異頗大,且ES9028Q2M這款高階32 bit DAC應用ESS HyperStream II架構,能減少時基誤差(Jitter)提高音質。
我相信這不是巧合,完全就是故意的:ES9028Q2M剛好就是NAD M10 V2的數類轉換晶片!所以就硬體條件來看,所以NAD真是有心讓C700 V2的客觀條件像是一部「平價版M10 V2」,但是我也要先透露:兩者聲音風格並不相同,可以確定的一點是DAC晶片的升級會讓C700 V2的動態(聲音強弱的反差與躍動感)、音質細膩度相較於上一代有明顯的改善。

添加黑膠唱盤輸入與紅外線遙控器
第三項改變則是在類比輸入部分,原本C700有兩組類比(LINE)輸入,本機則把其中一組類比輸入改成可以對應黑膠唱盤(MM唱頭)的PHONO。第四項進化則是便利性,先前C700的「遙控」必須完全倚賴智慧手機安裝的BluOS App來操作,這回C700 V2「應玩家要求」附贈一支紅外線遙控器,讓用戶可以輕鬆控制音量、音樂播放與其他功能,讓簡單的常用操作用起來更方便、也能避免手機操作App發生誤觸的狀況。

完善的數位音樂播放功能
C700 V2的數位音樂播放功能與上代機種C700相同:C700 V2內建BluOS串流電路,支援Apple AirPlay 2、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KKBOX、Qobuz、Presto、Tune in⋯⋯等等,BluOS對於串流音樂服務支援的豐富性可以說是目前最高的,NAD串流機種的用家要是懶得自己播音樂,還可以免費聽6個MQA/CD音質的網路電台。除了網路串流以外,我更傾向「播放音樂檔」,有比較過的玩家們應該很清楚後者的音質明顯比較好,而C700 V2能直接相容播放MP3、AAC、WMA、Ogg Vorbis、WMA-L、ALAC、OPUS、MQA、 FLAC、AIFF與WAV等各類音樂檔,無損音樂檔最高相容規格為192kHz/24bit,最簡單的使用方式是把所有音樂檔分類儲存在USB硬碟作為「音樂庫」、插入本機背板 的USB端子即可播放,還可以設定讓本機作為伺服器、把音樂庫分享給其他空間的系統使用。本機的網路連接包括有線的RJ45網路線端子與無線的雙頻Wi-Fi,它還內建雙向藍牙(5.0),可以對應「輸入」行動裝置傳來的數位音訊,也可以「輸出」數位音訊給無線耳機使用且相容aptX HD高音質傳輸。
推力頗強、開大聲聽依然維持良好的全頻均衡性
先前評測C700初代機我就覺得它的聲音比我過去聽過搭載同款 UcD D類功放模組的聲音更「新鮮」、音質表現已經蠻像Hypex上位的Ncore模組了,事實上就客觀條件(性能數據)來看,C700配備的訂製板模組能真是不錯,這次C700 V2依然如此,多數中價位與低價位的擴大機我認為標示的輸出功率「僅供參考」居多,因為這中間還包含規格數據標示的取巧手段,因此有時候我們看到數據標示每聲道100瓦輸出「應該」夠用,但實際 開大聲聽聲音的平衡性就被破壞掉,典型的狀況就是低音變薄、中高音前傾而顯得嘈雜,這就是電流輸出能力不足與失真偏高的問題對於實際聽感造成的影響。
NAD的規格標示向來保守,C700 V2在最大連續功率(額定功率)九成輸出的狀態下,全頻段的總諧波失真依然能壓低在0.04%以下,所以是非常實在的功率標示、沒有灌水。事實上它的推力還真是可圈可點,在全頻段驅動Pioneer S-1EX落地喇叭的狀態下,從小音量逐步開到非常大的音量,它的低頻厚度與重量感、全頻段的均衡性都維持得非常好,大聲不吵、高音完全不刺耳,沒有白熱化的狀況。
質感細膩,感受溫潤的類比風味
我認為C700 V2與C700之間在聲音表現方面有相當明顯的差別,才剛剛開聲我就可以聽出來它的音「質」有很大的進步:整體的細節更為豐富,高音充分向上延伸、相當完整細膩地呈現小提琴泛音成分,琴音顯得更為真實、有著自然的光澤感。
在聲音的性格方面,我認為C700 V2與C700的差異也很大,先前C700給我的印象是「年輕明朗」、它是C系列的一員調聲卻傾向於與M10相仿,相對而言C700 V2明顯變得圓熟,基本上可以說是回歸NAD傳統「英系美聲」的風味,尤其是溫暖而濃郁、具有豐富層次的中頻與高密度的中低頻,聽古典音樂時音場在喇叭後方成扇形展開,比多數綜合擴大機更容易讓聆聽者感受音場的深度。
這是資深玩家們熟悉的老味道,甚至可以說它聽起來很像某些1970、1980年代受到好評的一代名機,我明明知道它是D類、可是怎麼聽都像是AB類啊!它非常擅於表現已經變成串流與音樂檔的類比時代老錄音,完全不冷不硬,就是很有溫度、很有「人味」,低頻明顯要比上一代更厚、更有重量感,播放「現在的」流行音樂可以感受到 punch的力度強、速度非常快,更積極表現出「壯碩而靈活」快速的低音與極低頻。

最佳推薦
C700 V2它加強了中、高音質感與低頻的厚度,是我認為它跟典型英系美聲不一樣的地方,我並不認為它屬於中性的「純水派」,相反地我認為它是一部從低音厚到高音,讓聆聽者感受到濃厚聲音色彩的擴大機,它會讓大多數玩家舒適聆聽富有韻味、音樂性佳、低刺激性、可以讓人放鬆聽一整天⋯⋯這些「符合大眾口味的好聲」,無時無刻,它的聲音親和力都是好得沒話說,播放YouTube音樂影片、即使音訊全都是壓縮的,C700 […]

By |三月 5th, 2025|迴響已關閉

匠人級的工藝,挖掘最深層的情感: Luxman L-505Z綜擴 MY-HiEND評鑑

在發表Luxman L-509Z新一代旗艦綜擴不久後,為造福更多燒友,日本Luxman以旗艦的技術下放,推出價位更親近的Luxman L-505Z綜擴,其每聲道可輸出100W(8歐姆),並內建最新高品質的MM/MC唱放線路,L-505Z的推出也是Luxman慶祝品牌2025年之100周年紀念的重要產品,Z系列的產品L-509Z、L-507Z、L-505Z也宣告正式齊全。505系列最早可追朔到2001年L-505f,不過最新的L-505Z已經脫胎換骨,包括運用了Luxman Integrated Feedback Engine System (LIFES1.0)及Luxm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Ultimate Attenuator (LECUA)兩大核心技術。

相較與上一代的L-505uXII,L-505Z的主要提升包括最新高品質的MM/MC唱放線路、LECUA音控、12V的Triggers連動、更高階的耳擴輸出及兩個功率輸出顯示VU錶頭的中間多了LED音量顯示,這些我們在評測旗艦L-509Z也都有看到。原廠有貼心的整理了L-509Z、L-507Z、L-505Z及L-505uXII的差別,有興趣的可點此下載觀看。

L-505Z的背面,Made in Japan,115V台灣公司貨電壓,兩組喇叭輸出、4組RCA及1組XLR平衡類比輸入,MM/MC放大輸入,另外還有PRE OUT與MAIN IN,平衡腳位可以設定以對應不同器材

 

無論是那一款綜擴都是配這隻RA-17A專屬遙控器

LIFES1.0放大級是Luxman最新的線路,其結合了無負回授放大線路與回授線路的優點,在降低失真與工作溫度的穩定控制都有明顯提升,所採用的雙極功率電晶體,以三對左右聲道對稱之Darlington推挽方式架構,在高功率輸出下還能非常線性。電源方面使用一顆大型特定540VA的EI變壓器,4顆最新一代10,000 µF濾波電容。自家的LECUA音控系統,使用精心打造的IC級進式線路,能避免傳統可變電阻的噪訊問題,還有一致的左右聲道平衡表現,共有88階的精準調整。

新一代擴大機搭載Luxman最新線路LIFES(Luxman Integrated Feedback Engine System)

L-505Z的電源核心,高品質大容量540 VA之EI變壓器與4顆10,000 μF電容

匠人級的發燒器材 (Ted Chen)
Luxman可能是日系音響器材中最具歷史的品牌,至今仍然以堅實的品質和發燒設計佔據一席之地,他們的產品用料極為實在,從內部線路佈局與使用的料件滿載日系匠人般的風格,崇尚一分錢一分貨的音響愛好者絕對可以從Luxman器材上獲得滿足。再看到器材外觀,工業設計師可以說在方正型的箱體上找到優雅的甜蜜點,雖沒有絢爛的弧形切削,但透過極為合適的比例,將再平凡不過的按鈕、旋鈕以及指針錶頭合適地安置在前面板上,不管怎麼看都令人感到舒適愉悅。Luxman L-505Z身為一部由旗艦款下放技術的綜合擴大機,技術上幾乎比肩旗艦款,就連功能也是給好給滿,不但有而且好,表現皆具有一定水準,無論兩聲道、耳機或是黑膠訊源都有相當好的聲音。

鮮明動態直擊回憶
我先直接以Luxman L-505Z的唱頭放大輸入接收來自黑膠唱盤的訊號,參考宇多田光的經典唱片《First […]

By |十月 15th, 2024|迴響已關閉

Wharfedale Super Denton 既復古又現代的超值之作

第一次見到 Wharfedale Super Denton,是在高雄響音音響,擺在一樓的矮櫃上,小聲地唱著歌,可是溫暖的樂音卻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喇叭沒看過,造型倒是復古,音色很討喜,只是不知道價格可不可口,一問,才賣 36,800 元,馬上感興趣了,這年頭超值的喇叭可真不好找啊!

 
比美金、英鎊都便宜的台灣售價
回到台北,編輯部開會時,說代理商迎家準備送一對喇叭來試聽,原來就是 Super Denton,馬上在編輯會議搶下來,好聲的器材很多,可是物超所值的卻很少,直覺這 Super Denton 超值。
等喇叭送來,代理商說,Super Denton 英國定價 999 英鎊,照理說引進的售價打好算盤,應該要接近五萬元,可是迎家認為這個價錢不夠有吸引力,所以壓低自己的毛利,打出 36,800 元的超值價,比照英鎊匯率約莫 42 元,在台灣買 Super Denton,居然比在英國還便宜,您說超不超值。
這樣還不夠超值?來,等我在寫試聽報告時,自然不免上 Wharfedale 原廠網站,結果看到的是美金定價,居然是 1,399 USD,折算起來比台灣貴了差不多台幣一萬元,看來迎家這次要把 Super Denton 推上風口浪尖,搶奪「最高 C/P值喇叭」寶座。

遙向 1967 年的 Denton 喇叭致敬
Super Denton 遙向 1967 年問世的 Denton 喇叭致敬,設計者是大名鼎鼎的 Peter Walker,英國 Quad 的創辦人。這不是 Wharfedale 第一次向這款經典喇叭致敬,2014 年適逢 Wharfedale 創立八十週年,推出紀念喇叭 Denton 80,五年之後,2019 是 85 週年紀念,推出 Denton 85,2024 […]

By |八月 26th, 2024|迴響已關閉

NAD M66 評測 全世界首台2.4聲道串流前級

在30多年前,我對NAD的印象是高性價比、聲音很有韻味的老牌子,然而到了最近幾年,NAD卻成為新世代擴大機的先驅者:以往空間校正絕大多數都是應用在環繞擴大機、環繞處理前級這些「多聲道」領域,而NAD抓住了時機,他們在自家環繞擴大機應用瑞典Dirac Live的空間測試校正技術之後,察覺到該技術在準確性、聲音表現已經能符合二聲道音響玩家的要求,於是把Dirac技術應用在自家的串流綜擴與串流前級,為眾多玩家解決空間響應、音場對稱性的問題,確保音樂重播的正確性。

 
以M66搭配M23作為現役旗艦前後級組合
在NAD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旗艦「Masters系列」,先前已經推出結合Dirac Live空間校正與「D類功放王者」Purifi Eigentakt的M33綜合擴大機,這根本就是兩大頂尖技術的強強聯手,有DRC還加上超低失真、每聲道額定輸出功率高達200瓦超低失真的功放電路,我老實說,M33打趴一堆前後級分體組合,怎知道NAD的下一步就是要推一套前後級:配備NAD特別版Purifi Eigentakt模組與強力電源的M23後級已經上市,接著就是等這部M66串流前級上場。
既然要做成分體式,那就必須在前級部分超越M33。在功能性方面,M66內建Wi-Fi與藍牙並具備BluOS多室串流,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播放PC以BluOS應用程式作為伺服器、或者從NAS分享的音樂檔案,用家還可以把USB硬碟裝滿音樂檔案夾、插入M66機背的USB端子即可作為M66的音樂庫,近期BluOS在新版升級(4.2版)之後,還可以讓M66作為伺服器、把插入USB硬碟的音樂檔做共享(讓其他空間BluOS音響器材共用)。
配備HDMI eARC
除了聽自己的音樂檔,M66還因為用BluOS讓它具備非常豐富的串流功能,NAD是目前極少數支援KKbox的品牌、同時也是極少數對應Tidal Connect的品牌(Tidal操作使用便捷許多)。M66有MQA解碼能力,還可以免費聽Radio Paradise用MQA編碼的高音質音樂電台,讓用家能直接比較相同音樂內容採取MQA(Hi-Res)與CD等級兩者之間的音質差異。

 
▲NAD M66跟一般前級最大的差別是「有2.4聲道前級輸出」,而且從機背可以看到它還是給「雙份」:單端(RCA)與平衡(XLR)都是2.4聲道前級輸出。在黑膠唱盤的對應是MM、MC唱頭輸入兼備,最左方有兩個MDC2插槽可以擴充模組增添功能(例如HDMI輸出入界面)。
串流固然很重要,但是對於現在的很多音樂愛好者而言,結合聲音與影像的YouTube影片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使用時數最長的主要音樂內容來源,我想也該有很多玩家們注意到從今年開始有愈來愈多的音樂影片(包括古典音樂)的影片規格達到4K(2160p),NAD M66配備HDMI eARC端子,只要連接智慧電視「有ARC」的HDMI輸入端子,M66就能接收從智慧電視輸出的數位音訊、讓音響系統完全替代電視機內建喇叭發聲,絕對能讓用家好好享受YouTube音樂影片,在觀賞Netflix、Disney+串流電影時用音響系統展現出更強的聲音能量與說服力。

 
▲NAD M66跟一般前級最大的差別是「有2.4聲道前級輸出」,而且從機背可以看到它還是給「雙份」:單端(RCA)與平衡(XLR)都是2.4聲道前級輸出。在黑膠唱盤的對應是MM、MC唱頭輸入兼備,最左方有兩個MDC2插槽可以擴充模組增添功能(例如HDMI輸出入界面)。
「類比直通」路徑
接下來為您解說NAD M66的硬體結構與應用技術,我必須說這是我分析電路近三十年來看過最特別、最先進、也是設想最周到的前級結構,對應數位與類比訊源兩者的信號路徑與流程都採取了最佳化設計。M66並不是像多數製品只是在串流播放機的數類轉換電路後面「加點東西」、使它們具備部分前級功能(主要就是控制音量而已),我能看得出本機的設計者是把M66的串流前級和類比前級先當成「獨立的個體」設計,然後再結合起來。
我先說類比前級部分,本機的Phono Stage能對應黑膠唱盤的MM/MC輸入,唱放電路與其他類比輸入(Line in)在訊源切換之前先做緩衝放大,隨後使用旗艦級音控晶片MUSE72323,此音控晶片以數位「控制」晶片內電阻陣列的切換、調控輸入音訊大小,因此是「類比音控」,MUSE72323也是目前最高性能、最安靜的音控晶片之一,它的輸出雜訊僅有0.63µVrms(低於百萬分之一伏特)。在M66類比前級電路的末段則是有訊源切換與緩衝放大前級輸出與耳擴電路。由於本機有完整的類比前級電路,因此能讓每組類比輸入信號採取「類比直通」模式,可以跟所有「純類比」前級一樣,只做唱放、訊源選擇、音量控制與放大,沒有A/D、D/A數位與類比之間的轉換。
數位與類比輸入皆能用Dirac Live空間校正
NAD要推出M66的消息在今年五月就已經曝光,當時玩家們很驚訝的是M66不僅內建了Dirac Live、竟然還可以接四支超低音喇叭!先前NAD產品經理Cas Oostvogel來台時表示M66不但有Dirac Live Full Bandwidth(20Hz至20kHz的全頻段校正),而且還會有Dirac Live Bass Control Multi Subwoofer做各聲道喇叭與四支超低音喇叭低頻響應與相位的最佳化整合校正,在校正之後不只是「皇帝位」、還能讓聆聽區域的所有座位都能獲得非常平坦、均衡的頻率響應,Cas在受訪時還透露未來M66還有可能讓用加付費升級Dirac Live ART。不管怎麼說,NAD M66直接搭載位階在「全頻版」Dirac Live之上的Bass Control Multi Subwoofer,這在目前的二聲道音響製品中是配備Dirac技術位階最高的一部。
首度應用DDH技術
M66要做Dirac Live空間校正就一定有數位音訊處理,這次M66還首度應用DDH(Dynamic Digital Headroom, 動態數位餘裕)技術,在原生低取樣率上轉高取樣率的數位音訊處理過程中,DDH能夠在原生音訊相鄰兩個取樣之間加入運算插入的新取樣之後、更接近類比音訊的線性狀態,消除原生數位音訊取樣間削峰失真,講得更白話一點:DDH的作用能有效提昇CD等級數位音訊在本機播放的線性特性,聽起來會更像聽Hi-Res。
類比音訊輸入也能做Dirac Live校正
M66配備NAD特製的BluOS 192kHz/24bit Hi-Res串流模組,此模組負責數位音訊處理的「引擎」是NXP i.MX 8M Mini MIMX8MM6DVTLZAA,這是一款4核心1.8GHz ARM Cortex-A53 CPU,由於NAD M66需要處理的聲道數遠比環繞處理前級少得多,因此以晶片的運算能力推測(原廠未說明),我認為數位音訊的處理精度很有可能是以32 bit做Dirac Live的數位音訊處理。

 
▲本機的BluOS串流模組與藍牙模組都是裝在數位主板上,在這張照片BluOS串流模組後方、機背之前的兩個小方塊是給數位同軸輸入使用的隔離變壓器。

 
▲拆下BluOS串流模組的頂板就能看見NXP MIMX8MM6DVTLZAA,本機就是用這款4核心1.8GHz ARM Cortex-A53 CPU做數位音訊處理。
Dirac Live的處理效果我想已經有很多玩家體驗過,它主要的作用是大幅優化頻率響應與暫態響應,既然是「數位」音場校正,自然是對數位輸入與串流最有利,但頻率與暫態響應是空間與喇叭的問題,既然已經有Dirac […]

By |五月 16th, 2024|迴響已關閉

Luxman M-10X 評測,從沒聽過如此讓人感動的聲音

就在不久之前,網路上Luxman愛好者的社群還在議論紛紛,因為Luxman的官網上一口氣停產了好幾款主要產品,讓人不由得擔心了起來。Luxman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正當大家胡亂猜測之際,答案很快揭曉,原來Luxman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創立100週年大日子,所以重點產品全面翻新,關鍵技術也有重大突破。本篇評論的M-10X旗艦立體聲後級,就是Luxman迎接100週年的震撼第一彈。

 
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
100年來,Luxman曾經盛極一時,1977年在大阪蓋起雄偉的總部大樓,公司餐廳甚至可以舉辦婚宴,豪華氣派可見一斑。當時Luxman的公司員工超過450人,海外銷售佔整體營業額80%,堪稱是日本Hi End音響廠家中,打入海外市場最成功的典範,即使今日,Luxman在歐美音響迷心目中依然保有崇高的品牌形象。放眼全球音響產業,再也沒有出現過單靠Hi End音響產品,就能達到如此龐大規模的音響公司。

▲全新M-10X後級的面板上除了電源開關之外,還有兩個小按鈕,Input可以切換RCA與XLR輸入,Display則可關閉UV表頭燈光。當切換到單聲道橋接狀態時,只有中間的表頭會運作。

進入1980年代,日本遭逢泡沫經濟危機,股價與房市瞬間崩盤。Luxman首當其衝,經營權幾度易手,不過即使如此,這家公司依然在大風大浪中撐了過來,始終沒有背棄Hi End音響的道路,也始終將研發自主權握在手中。
如今的Luxman,雖然規模不若當年,卻蛻變成一家穩紮穩打、充滿熱情與創新能力的中型Hi End音響公司。我曾經兩度赴日採訪Luxman原廠,深切感受到Luxman不同於其他日本Hi End音響公司的獨特企業文化。或許是公司出身日本關西的背景使然,我發現Luxman除了保有日本職人的嚴謹細膩精神,還散發著一份自由爽朗、勇於創新、靈活應變的態度。而這樣的風格,的確也反映在他們調校的音響重播之中,或許這就是Luxman得以擺脫所謂「日本聲」,而特別受到歐美音響迷認同與喜愛的原因。
最令我佩服的是,即使Luxman的全球訂單應接不暇,但是他們依然堅持所有產品日本製造,不因此而擴大生產規模或加快生產速度,寧願少接一些訂單,也要確保最高生產品質。

▲一般Hi-End音響產品總是刻意突顯造型的雄偉壯觀,但是Luxman M-10X卻反其道而行,前障板邊緣刻意內收,隱隱散發著典雅細緻的日本禪風,這種醞釀百年的優雅氣質,可不是一般歐美廠家所能輕易模仿的。
 
全新LIFES技術
將焦點鎖定本篇評測的全新M-10X旗艦後級,老實說,第一眼見到這款後級,你可能會覺得它與前代M-900u後級幾乎一樣,從機箱尺寸、外觀、重量,甚至規格數據都看不出差異。連自家總工程師長妻雅一也說,M10X與前代乍看差異的確不大。Luxman就是一間如此老實的公司,其實他們大可在「視覺」上多做一些改變,藉以營造新世代的形象,但是他們卻不如此做,而是將心力投入在更關鍵的核心技術的改良上。對於M-10X而言,最重大的升級就是獨家ODNF技術脫胎換骨進化為LIFES(Luxman Integrated Feedback Engine System)。

 
▲M-10X的整體內部架構看起來與前代差異不大,但是用料細節與核心技術卻有重大改革。

什麼是ODNF?什麼又是LIFES?這兩項技術都與負回授有關。在Hi End音響界,許多人對於負回授不以為然,認為這種線路會造成過多的高次諧波失真與相位失真。但事實上,任何音響線路都無法完全捨棄整體負回授,負回授也絕非萬惡之源,而是對放大線路有實質幫助的一項技術。用在音響線路上,不但可以大幅降失真,還能拓展頻寬,提升高頻表現,並且讓電路運作更為穩定。
負回授該如何運用?每位設計者的理念不同,有些廠家傾向重度使用,失真數據可以很漂亮,阻尼因數還能拉得特高,但是聲音表現卻不夠自然。有些人堅持將負回授降到最低,只是光靠這招,也未必就是好聲的萬靈丹。
最理想的狀態,是一方面保有負回授的優點,同時又不會破壞自然的重播表現。該如何辦到?Hi End音響界真正提出有效作法的廠家屈指可數,Luxman的ODNF則其中極少數具體有效的解決之道。

▲M-10X每聲道配備兩組放大線路,每組各使用四對全新挑選的功率晶體併聯推挽。
 
逼近零負回授完美狀態
ODNF的全名是Only Distortion Negative Feedback,白話的說,就是只有在輸出端偵測到失真時,才施加負回授予以消除。怎麼做到的?簡單的說,就是結合平衡差動線路與失真檢測線路達成這項任務。ODNF誕生於1999年,歷經20多年不斷微調,最後進化到4.0與最終的ODNF-u版本。依照編號解讀,應該是歷經了五代進化,不過我在Luxman原廠專訪總工程師長妻先生時,他給我看了內部資料,只見一張密密麻麻的表格上,詳細紀錄了ODNF的每一次進化軌跡,幕後付出的心力,完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

▲功率晶體採用厚銅片連接,線路中也採用了銅片提升散熱效率。
 
至於新世代LIFES技術,究其改良契機,主要原因有三:第一,ODNF歷經20年來不斷進化,已經到了改無可改的地步,線路上必須要有大幅度的翻新,才有可能進一步突破。第二,原本ODNF使用的元件有些已經停產,改採特性更好的新世代元件之後,整體線路必須隨之修正。第三,Luxman這次在研發過程中,導入了電腦模擬技術輔助設計,可以更精確的實驗不同線路架構,對於負回授與聲音特質之間的關係,也有更深入的掌握。
基於以上因素研發而來的LIFES線路,使用一對FET晶體建構差動線路偵測失真,輸入級與驅動級的恆流源與穩壓電路改採特性更好的元件,併聯元件的數量也大幅減少。最終成果是失真比ODNF降低一半,噪訊比大幅降低了3dB。

▲位居機箱中央的大型EI變壓器採用扁平純銅線繞製,峰值輸出可達2,500VA,足夠對抗難推的低阻抗喇叭。
 
怪力級驅動能力
我相信許多人看到前述M-10X的阻尼因數降低,一定認為它的驅動力不如前代。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事實剛好相反。關鍵之一在於M-10X的電源供應大幅升級。
先看電源變壓器。M-10X使用的EI變壓器先天就比一般環形變壓器有更好的抗磁飽和能力、更低的壓降,與更高的供電效率。M-10X的EI變壓器更採用扁平純銅線緊密繞製,將繞線密度提升到最高,容量達到1,250VA,瞬間輸出能力更一舉提升到2,500VA,大幅提升了對抗喇叭阻抗變化的能力。

▲M-10X使用了與日本電容大廠Chemicon合作開發的濾波電容,四顆合計總容量達80,000uF。

 
M-10X使用的四顆20,000uF濾波電容(總容量80,000uF)也是特別定製品,是與日本電容大廠Chemicon密切合作,經過不斷試作改良,所挑選而出聲音表現最好的製品,電容內部的用料與結構有所改良,能夠瞬間輸出更充沛的電能。值得注意的是,M-10X這次還採用了全新的二極體整流,而且線路貼近濾波電容,根據長妻先生的描述,這樣的設計也有效提升了供電能力,可以讓重播氣勢更強,音場更開闊,深度層次表現也更好。

▲M-10X使用的關鍵元件也全都是特別定製品,不但特性優異,而且耐用性大幅提升。
 
長妻先生在官網上一段影片中提到,在研發階段,他們用自家ES-1200電源處理器供電,ES-1200的輸出能力有1,200VA,供應一般擴大機綽綽有餘,沒想到接上M-10X,開機瞬間竟然就榨乾了ES-1200,讓它啟動保護線路!這是以往搭配使用前代後級所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狀況。長妻先生為此只好另外設計線路,讓M-10X的開機瞬間電流可以更和緩的提升,這才解決了這個狀況。這是M-10X具備「怪力」的證據之一。

 
▲背板左上方有兩個小開關,分別切換橋接狀態以及XLR平衡端子的接腳相位。超大型的喇叭端子,看起來就就讓人感到安心。
 
再看M-10X的放大線路。M-10X每聲道配備兩組放大線路,每組使用四對全新挑選的功率晶體併聯推挽,結合三級達靈頓電路,不但大幅提升電流輸出,也能更輕鬆的對抗低阻抗喇叭。M-10X在8歐姆負載時的輸出功率雖然「只有」150瓦,但是即使負載阻抗降低到1歐姆,M-10X的輸出功率依然可以瞬間倍增到1,200瓦,可見其電源供應與功率放大線路有多強悍!
如果你還嫌不夠,M-10X還可以切換為橋接單聲道狀態,此時8歐姆負載將可輸出真正的「橋接四倍」理論值600瓦,2歐姆負載輸出功率更高達2,400瓦,這樣的「怪力」,再一次證明M-10X的電源供應絕對貨真價實!

▲請注意線路板是沒有防銲漆的特殊透明材質,印刷電路全部是圓弧走線,如此講究的作法,我從來沒有在其他Hi End音響產品中見過。

12瓦以內是純A類
如果你不需要那麼大的功率呢?M-10X在輸出功率12瓦以內都是高偏壓純A類運作,將音質純淨度提升到極致。只要你的喇叭不是太難推,聆聽空間又不會大到誇張,在一般聆聽音量下,M-10X可以在最理想的純A類區間工作,遇到大動態樂段時,M-10X又具備怪力級的驅動力,實在沒得挑剔了啊!
除了上述主要線路之外,M-10X還有其他多到數不完升級項目,以下只列舉其中最主要的幾個項目:
第一,除了濾波電容之外,其他元件也都是全新挑選的特別定製品,大幅提升了穩定性與耐用性。
第二,除了採用厚銅條連接功率晶體與濾波電容,其他機內配線也全部更換,尤其是接地導線的挑選經過不斷試聽,對於聲音表現的影響顯著。
第三,功率輸出後端使用了具備低阻抗、大電流承受能力的四接腳併聯繼電器,並且與喇叭輸出端子直接連接,進一步降低輸出阻抗。
第四,RCA端子是銅合金車製的定製品,電源母座的結構也更強化,可以穩固的與粗壯的電源線連接。
第五,機箱採用loop-less結構,切斷外界共振傳導到機箱的路徑。同時也做了不感磁處理,避免機箱接地阻抗提升。
第六,使用成本昂貴的透明線路板,排除防銲漆的電介質干擾。印刷電路增厚到100μm,徹底圓弧走線,排除線路轉角的渦流效應。

▲精密的類比式功率表頭,可以隨著音樂起伏靈敏的擺動。

極度講究製造細節
寫到這裡,我要分享兩個我在日本Luxman工廠親眼見證的事實。第一,Luxman的每一塊線路板組裝完成之後,都必須送到品管部門進行手工檢查,只見作業員人手一支竹籤,仔細的指向線路板上的每一個銲點,逐一確認每一個銲點都穩固飽滿,沒有冷銲狀況。如此耗時費力的手工品管檢驗,我從沒在其他音響廠家見過。

▲RCA端子採用實心銅合金精密車製,可見Luxman對於細節的講究。
 
第二,Luxman機箱的每一顆螺絲扭力都經過試聽調校,都有特定數值。每天工廠開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測試調校每一把電動起子的扭力到最佳數值。建議用家不要隨便打開Luxman器材的機箱,螺絲的鎖緊扭力一旦跑掉,聲音可就偏離了長妻先生精心調校的最佳狀態了。
從以上兩個事實,你可以知道Luxman對於品質的要求有多高,對於製造細節與調音又是多麼講究。

▲四個腳墊採用實心鑄鐵打造,可以吸收箱體共振干擾。

細節豐富、柔軟悅耳
這次的試聽在台北統元音響進行,陳老闆選擇搭配了ELAC當家旗艦Concentro落地喇叭,加上Ayre K-5xeMP前級,用NAD C658當作串流訊源。Ayre的聲底我熟悉,知道那是清新無染之聲,不會對整套系統添加多餘染色。不過ELAC搭配Luxman可就是以往從未聽過的組合了。原本我以為整體重播會偏向ELAC精準解析的聲音風格,沒想到在M-10X的驅動下,竟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聲底走向。

▲這次試聽在統元音響地下室的大聆聽室中進行,這裡的空間聲響非常優異,低頻幾乎沒駐波。
 
先聽我熟悉的曾宇謙「Reverie」專輯,這張專輯是近距離錄音,原本我預期用ELAC喇叭重播會呈現出較為直接、犀利而較為硬質的小提琴質感,沒想到與M-10X搭配之後,呈現出柔軟、有厚度、略帶暖色自然的光澤感,同時又兼具穿透能量的小提琴音質,琴音完全不緊繃刺耳壓迫,但是卻能讓我強烈感受到曾宇謙所使用的那把1732年瓜奈里「Tarisio」名琴雄渾飽滿、能量充沛的特質。我用這張專輯測試過許多頂尖音響系統,心中一直期待聽到這樣的表現,沒想到這套系統竟然實現了我的願望。如果這是ELAC加上Luxman所融合而成的美聲,統元顯然是發掘了萬中選一的天仙配。我有信心,直接將這套組合帶回家,聲音絕對不會出錯。

▲試聽過程中也比較了新推出的Luxman L-509Z綜擴驅動ELAC Concentro S 509喇叭,除了寬鬆感不及M-10X,聲底走向與M-10X非常接近,驅動力也生猛彈跳,如果預算有限,L-509Z將是體驗新世代Luxman之聲的最佳選擇。
 
再聽Zimerman與小提琴家Kaja Danczowska合奏波蘭作曲家Karol Szymanowski的「羅珊之歌(Piesn Roksany)」,雖然與曾宇謙的「Reverie」一樣是鋼琴與小提琴合奏,錄音卻截然不同。極度纖細飄逸的小提琴線條,經過M-10X的重播,增添了適當的厚度與實體感,卻不損及琴音纖細微妙的美感。高音圓滑而不刺激,但是泛音延伸依然充足,細節與微動態也依然豐富,呈現出極度真實自然的樂器質感。顯然M-10X的圓潤悅耳音質,並不是靠壓抑高頻與抹去細節來達成。

逼近現場演奏的真實感
聽Lou Reed演唱的「Vanishing Act」,我發現M-10X並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音質密度,而是適度的放鬆,呈現出密度適中的人聲中頻,Lou Reed的嗓音不會過度僵硬沉重,而是更為柔軟、更為靈活,也更為真實自然。
聽Tears for Fears樂團1989年專輯「The Seeds of Love」第二軌「Bad Man’s Song」,M-10X的擊鼓低頻也是較為軟質的,不過低頻顆粒的輪廓依然分明,音質依然保有適度的凝聚力,不會鬆散渾濁。擊鼓低頻形體龐大、量感充足、氣勢開闊。以往聆聽此曲,我總是只聽樂曲開頭的擊鼓樂段,不過這次我竟然忍不住聽完全曲,因為透過M-10X的重播,即使用大音量聆聽也絲毫不會毛糙刺耳。這種在不減損高頻延伸與細節解析的前提下,所展現極度順暢、自然、悅耳的聲底,完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音響重播典範。
再聽「Visions of Prokofiev」第一軌「羅蜜歐與朱麗葉:騎士之舞」,M-10X所表現的大鼓質感依然是軟質寬鬆的,形體特別龐大,但是卻不會崩潰散形,依然能呈現出清晰的低頻輪廓。不只如此,M-10X所呈現的弦樂齊奏也是大塊的擴散,不但層次清晰,而且音質綿密。這種自然擴散,開闊感絕佳的弦樂齊奏,是一般音響系統極難表現的特質,卻是重現真實現場演奏的關鍵,M-10X的重播是我所聽過最逼近演奏現場的極罕案例。

 
徹底展開音樂內蘊情感
最後,我一定要說波哥雷里奇在2022年推出的最新專輯「Chopin」。波哥對樂曲的詮釋自成一家,雖然特立獨行,但卻言之有物。以往我總是著迷於他自成一格的音樂世界,唯獨這張蕭邦怎麼也聽不慣,原本我歸咎於波哥這次太過於沉溺於自我的見解,直到這次聽到了M-10X的重播,我才恍然大悟,其實波哥並沒有走偏,只是一般音響系統無法完整解析出波哥灌注在每一個觸鍵中的音色變化與強弱起伏,只能讓人聽到如冰鑽一般冷冽的琴音與橫衝直撞的強奏。
M-10X的重播則完全不同,鋼琴觸鍵的厚度浮現了,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連續性與旋律性浮現了,強弱、快慢之間的細微變化也完全展現。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波哥灌注在每一個觸鍵中的訊息量是如此巨大,一般音響根本難以完全展開,我們需要解析力更強、音質又更自然的音響,才能將這張專輯「解壓縮」,讓所有演奏細節與豐富情感完全拉伸展開。M-10X就像萬花筒一般,透過它的重播,我才發現蘊藏在這張專輯中的大千世界,原來如此炫麗燦爛,光彩動人。

▲M-10X在日本榮獲2022年Audio Excellence Award金賞最高榮譽肯定。
 
拿著樂譜試聽調校
這篇文章的最後篇幅,我要留給總工程師長妻雅一。他雖然不擅言詞,卻是我所見過最熱愛音樂的音響工程師。在Luxman日本總部,幾乎所有同事都知道他除了窩在實驗室裡研發音響之外,所有時間都花在聽音樂、逛唱片行與聽音樂會。我這次到統元試聽之後,看了一段Luxman官網上的影片,長妻先生在片中除了介紹M-10X的技術特點,也談到他的試聽調校過程。長妻先生說他這次聽了許多鋼琴錄音的高解析音樂檔,為了調校出真實無染的鋼琴重播表現,他不但試聽音樂,甚至拿出樂曲總譜,比對M-10X所展現的鋼琴演奏,是否能充分傳達樂譜上標註的感情符號。
他甚至深入觀察音樂家的演奏現場與Youtube影片,仔細研究不同鋼琴家的觸鍵技巧。他對於M-10X的要求,是必須忠實還原不同觸鍵方式所展現的不同音質與音色變化。這個要求的難度實在太高,但是M-10X真的辦到了!世界上有哪個音響設計者是拿著樂譜調校音響,對於音樂的鑽研又是如此深入的?除了長妻先生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獻給音樂的最高禮讚
看過這段影片,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長妻先生在試聽調校上投入了這麼大的心力,也難怪M-10X可以完全展開波哥灌注在「Chopin」專輯中小宇宙。長妻先生果然是我最敬佩的音響設計者,而他所設計的M-10X,顯然已經達到了Hi End音響無人可及的至高境界。它所展現的已經不只是音響性的解析力,更是徹底展開音樂內蘊情感的解析力。在我評論音響將近二十年的資歷中,我從沒聽過如此讓我感動的器材。
如果您熱愛音樂,請聽我一句話,將M-10X當作您音響旅程中的最高目標吧,它可以徹底重現音樂的完整面貌,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音樂最深層的情感。能擁有這樣的聲音,夫復何求!

焦點與建議:
焦點:
① 電源供應超級充沛,搭配每聲道16顆功率晶體併聯推挽,電流輸出能力強大,足夠對付低阻抗喇叭。
② 新世代LIFES技術,兼具負回授的優點,以及無負回授的聲音表現。
③ 線路與元件全部翻新,穩定性與耐用性大幅提升。
④ 寬鬆柔軟,順暢悅耳的聲音表現。
⑤ 強大的音樂解析能力,可以徹底展開最細微的強弱與速度變化。
建議:
搭配ELAC喇叭聲音令人驚艷,兼具解析力與自然順暢的音質表現,是值得推薦的組合方案。
 
文章來源:
Luxman M-10X評測,從沒聽過如此讓人感動的聲音《普洛影音網》

By |七月 28th, 2023|迴響已關閉

器材評鑑 NAD C399數位綜合擴大機 音樂重播表現直逼旗艦MASTER系列的超值中階機種

NAD C399數位綜合擴大機 音樂重播表現直逼旗艦MASTER系列的超值中階機種

NAD一直是歐美Hi-End音響品牌裡「超值」的代表品牌,倘若在NAD中階產品線裡出現實力能與旗艦Master系列匹敵者,那豈不是「超值中的超值」、更值得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投以最大的關注嗎?沒錯,NAD中階Classic系列的C 399就是這麼一部「以下犯上」的數位擴大機,它不僅搭載與NAD M10相同的Hybrid Digital D類Hypex nCore功率放大模組,在數位類比轉換核心更是與M10、M33相同的384kHz/32bit ESS Sabre 9028 DAC,還可選購MDC2 BluOS-D模組升級BluOS 串流機能與Dirac Live空間校正,不僅讓用家可快樂徜徉於數位音樂的擁抱,還能享受經由Dirac Live去除空間聲學條件扭曲之更純粹、更傳真之音樂重播!
NAD C 399功能滿載、音質細緻、推力強悍

C 399以先前C 368/C 388為基礎再提昇,銀幕部分採用高階C 658的操作方式,搭載Hypex nCore D類放大功率模組,每聲道輸出功率高達180瓦(8歐姆負載時),使其音質與推力逼近Master系列機種。C 399的藍牙無線傳輸規格也提昇為aptX-HD解碼,並且由16bit提昇至24bit,以對應更高解析度數位音樂重播之需求。

為了把C 399打造成媲美Master等級的新Classic旗艦,NAD除了將 C 368/C 388的Hypex UcD功率模組換成與M10相同、更高階的Hypex nCore,數類轉換晶片同樣也升級至與M10及M33相同的384kHz/32bit ESS Sabre 9028 DAC。

C 399背板左側有兩個MDC模組擴充插槽,而且對應NAD最新一代MDC2 BluOS-D規格。數位與類比的輸入與輸出端子則配置在C 399背板中段,AB兩組喇叭端子位於背板右側。

雖然背板的HDMI端子標示為HDMI ARC,但實際上NAD C 399所搭載的是對應eARC的HDMI端子,用來連接智慧型電視可對應Dolby Atmos或DTS:X等新世代物件導向音效。另一方面,C 399有對應MM唱頭的黑膠唱盤放大電路,前級輸出與超低音輸出也各自獨立,亦增加配備「音量固定」(Volume Fixed)功能,前端可搭配環繞擴大機實現後級直入(AV Bypass)的應用需求。
NAD C 399數位綜合擴大機內部電路結構佈局解密

將NAD C 399上蓋移去,就可以看到內部整齊有序的電路佈局——前半部是電源電路,左後方為Hypex nCore功率放大模組,後半部中央是本機的主電路板,機箱右後方則是兩個上下疊加的MDC擴充模組插槽。

電源電路整合在一整片電路板上,照片左側橫跨電路板上方的排線包覆了黑色的屏蔽層,為的是隔絕電源電路的電磁波干擾。

上圖左側是NAD C 399的前面板,右側直立的電路板是本機主電路板與MDC擴充模組的中介。包括前面板內的電路板與這塊電路板,都有豎立的金屬板對核心區域做屏蔽隔離。

從前面板左前方俯瞰本機的電源電路板,這塊區域有兩顆電壓高達200 V的1,000㎌電源濾波電容,在頂部特別貼有一張「小心電擊」的黃色警告貼紙。
NAD C 399配備特製nCore […]

By |四月 13th, 2022|迴響已關閉